新闻中心
广西林科院50年创新发展之路-米乐app官网登录
发布时间:2006-12-04 作者: 来源:广西林科院信息中心 总浏览:409 今日浏览:1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走过了50个年头。如今,它已成为我国南方颇具发展规模和影响力的林业科研中心,是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主要技术依托单位,也是广西首批“科技创新金源单位”。
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广西林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丘小军在这里工作了28个春秋。近日,笔者采访了这位林科院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广西林科院近300名在职职工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4人,其中博士和硕士28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人,有高、中级技术职称145人。下设林业研究所、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经济林研究所、花卉研究所、森林保护研究所等9个研究机构。
近10年,广西林科院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科技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取得科技成果29项,获奖20项;结合广西林业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在全区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点100多个,建立试验、推广林总面积近100万公顷;科技推广应用率达70%以上,为广西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科技创收每年保持20%~25%的速度增长,职工收入明显提高。
广西林科院的综合实力获得了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科技先进集体”、“广西振兴科技先进集体”、“广西农业科技先进集体”和“广西林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丘小军说,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和新形势林业发展的要求,广西林科院确立了“科技立院、产业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围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经验,为广西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目的,广西林科院不断创新科技管理运行体制,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在“十五”期间重新修订了科技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跟踪管理、结题等一整套项目管理办法。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广西林科院设立青年科技发展基金,鼓励青年科技人员上项目、做科研、出成果,并安排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人才,鼓励科技人员深造。“十五”期间,全院用于人才培养的经费71.8万元,自培本科以上学历56人,引进本科以上学历26人。
广西林科院注重发挥科技人员的长处,实行双向选择,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实行科技岗位聘任聘用制,按需设岗,按岗定员,一年一聘,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启用提高年轻科技干部到重要岗位或提任领导职务。
全院还进行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年度科研项目经费收支预算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科技提成向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
在整合资源、机构合理重组,人、财、物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广西林科院对重组后的各单位和个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年度工作总体目标和任务合理分解到二层单位和个人,并签订目标任务书,作为年度考核依据。
科技创新是全院的第一要务
丘小军在谈到科技创新时说:“科技成果创新是全院工作的第一要务。在实施科技研究工作中,要提出重点研究领域,抓重点攻关项目,以确保出大成果、出好效益、出拔尖人才。”
10年来,全院获广西科技成果奖17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他奖3项。由该院承担的“马尾松良种选育及速产丰产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评选出遗传增益高、适应性高的良种源11个,优良家系112个,并建立了马尾松优良种源改良种子园和我国最大的马尾松种质资源基因库,在区内外已推广造林达69.35万公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9.11亿元,展示了林业科技直接面向生产的潜力和生机。
林业良种选育研究成为广西林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亮点。良种创新工程先后筛选出的一系列林木良种为全区大面积营造速丰林提供了丰富的种苗和强有力的品质保障。
此外,广西林科院还拓宽引进创新合作发展领域和国际科技合作,每年同各地林业生产单位和外资企业签订林业技术依托服务项目超过50个,有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并先后与县市、林场、企业共同营造各类科技示范林业基地3万多亩。
多年来,广西林科院先后与美国、芬兰、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大型公司建立了合作发展关系,承担9个国际合作项目。
全院每年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技人员到县、乡、镇进行林业科普教育。“十五”期间,共举办科普培训班158期,印发科普材料12万份。
面对一连串的成果和荣誉,丘小军说:“我们只是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干了应该干的工作,做了应该做的贡献。”
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广西林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丘小军在这里工作了28个春秋。近日,笔者采访了这位林科院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广西林科院近300名在职职工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4人,其中博士和硕士28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人,有高、中级技术职称145人。下设林业研究所、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经济林研究所、花卉研究所、森林保护研究所等9个研究机构。
近10年,广西林科院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科技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取得科技成果29项,获奖20项;结合广西林业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在全区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点100多个,建立试验、推广林总面积近100万公顷;科技推广应用率达70%以上,为广西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科技创收每年保持20%~25%的速度增长,职工收入明显提高。
广西林科院的综合实力获得了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科技先进集体”、“广西振兴科技先进集体”、“广西农业科技先进集体”和“广西林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丘小军说,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和新形势林业发展的要求,广西林科院确立了“科技立院、产业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围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经验,为广西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目的,广西林科院不断创新科技管理运行体制,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在“十五”期间重新修订了科技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跟踪管理、结题等一整套项目管理办法。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广西林科院设立青年科技发展基金,鼓励青年科技人员上项目、做科研、出成果,并安排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人才,鼓励科技人员深造。“十五”期间,全院用于人才培养的经费71.8万元,自培本科以上学历56人,引进本科以上学历26人。
广西林科院注重发挥科技人员的长处,实行双向选择,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实行科技岗位聘任聘用制,按需设岗,按岗定员,一年一聘,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启用提高年轻科技干部到重要岗位或提任领导职务。
全院还进行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年度科研项目经费收支预算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科技提成向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
在整合资源、机构合理重组,人、财、物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广西林科院对重组后的各单位和个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年度工作总体目标和任务合理分解到二层单位和个人,并签订目标任务书,作为年度考核依据。
科技创新是全院的第一要务
丘小军在谈到科技创新时说:“科技成果创新是全院工作的第一要务。在实施科技研究工作中,要提出重点研究领域,抓重点攻关项目,以确保出大成果、出好效益、出拔尖人才。”
10年来,全院获广西科技成果奖17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他奖3项。由该院承担的“马尾松良种选育及速产丰产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评选出遗传增益高、适应性高的良种源11个,优良家系112个,并建立了马尾松优良种源改良种子园和我国最大的马尾松种质资源基因库,在区内外已推广造林达69.35万公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9.11亿元,展示了林业科技直接面向生产的潜力和生机。
林业良种选育研究成为广西林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亮点。良种创新工程先后筛选出的一系列林木良种为全区大面积营造速丰林提供了丰富的种苗和强有力的品质保障。
此外,广西林科院还拓宽引进创新合作发展领域和国际科技合作,每年同各地林业生产单位和外资企业签订林业技术依托服务项目超过50个,有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并先后与县市、林场、企业共同营造各类科技示范林业基地3万多亩。
多年来,广西林科院先后与美国、芬兰、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大型公司建立了合作发展关系,承担9个国际合作项目。
全院每年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技人员到县、乡、镇进行林业科普教育。“十五”期间,共举办科普培训班158期,印发科普材料12万份。
面对一连串的成果和荣誉,丘小军说:“我们只是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干了应该干的工作,做了应该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