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科研成果出深闺 产业成果惠民生-米乐app官网登录
发布时间:2017-02-10 作者: 来源: 总浏览:2278 今日浏览:1
作者:本报记者 陈永生 张雷 本报通讯员 覃聪颖
中国绿色时报 2016年8月4日 第一版头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成果转化则是让生产力发挥实效的“最后一公里”。
为打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让高冷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深闺,让科研“青苹果”变为产业“红苹果”,“十二五”以来,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在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激活创新体制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了科技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强主体:强化科技攻关增强创新能力
广西是全国林业大省。为支撑广西林浆纸一体化、松脂产业和生态建设,广西林科院加强松、杉、桉三大用材林和油茶、八角、玉桂等经济林的优良品种选育及速生丰产技术研发,以及用材林中大径材培育技术推广,重点突破主要造林树种高世代改良、杂交育种技术以及优质、高产、高抗品种(系)定向选育和种苗快速繁殖技术。
作为松树的代表树种,马尾松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自河南山东,南至广西广东,东自沿海省市,西至四川贵州,覆盖长江、黄河、珠江流域,遍布中国人口密集区,是南方主要用材树种,也是广西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针对过去马尾松育种体系不完善、遗传改良成效缓慢、良种供应严重不足等情况,广西林科院联合中国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南宁市林科所、藤县大芒界种子园、环江华山林场、横县镇龙林场、贵港覃塘林场、区直派阳山林场等单位,以建立高效可持续的马尾松育种体系为目标,经过近30年的系统联合攻关,在多世代育种策略制定、育种技术体系建立、种质资源选择与收集保存、育种群体体系建立、种质创新与良种选育、育种试验与良种生产基地体系建立、良种示范与推广应用等6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获发明专利授权3件,在国内率先建成3个马尾松高世代杂交育种园,培育出林木良种14个。
不仅是马尾松,广西林科院在杉木、桉树等主要用材林树种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的研发上也居全国领先水平。以获奖成果创新高收官,广西林科院“十二五”科技成果实现爆发式增长,无论在全区科研院所中,还是在全国省级林科院中,都进入了前三强。“十二五”期间,广西林科院通过验收、鉴定或结题的科技成果共有206项,与“十一五”相比增长160%,鉴定项目成果总体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部分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各种科技奖励5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全国梁希林业科技奖6项,广西重要技术标准奖7项,广西发明专利金银奖5项。
激活力:打造科研平台重视人才建设
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基础依托。广西林科院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岗位,进一步打造了全国知名的松树、桉树科研团队,并实现了广西第一批院士工作站落户。
“十二五”以来,广西林科院先后获得国家林业局八角肉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木良种基地、国家林业局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生态定位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木本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自治区引智示范基地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形成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格局,为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强力支撑。
广西林科院强化全方位、多领域、多学科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依托特聘专家、首席专家和八桂学者团队,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学术、技术上的带头人作用,有效推进“人才兴院”战略。
“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和送培博士24人、硕士47人,晋升教授(正高)职称19人、副高职称43人,获广西优秀专家称号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5人。
为了培养创新团队建设能力和科技人员团结协作能力,广西林科院共组建了11个首席专家团队,加快推进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同时,重组及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形成生物组培、油茶、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经济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专用肥、林产化工、园林花卉等领域强有力的林业科研攻关人才梯队,以及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等科技产业开发团队。
秉承“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广西林科院还与澳大利亚、越南、泰国以及泰国皇太后基金会等国家和单位在桉树研发、木材材性与加工利用、油茶和松树等方面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与区内外的地方政府、院校、林场、企业等150多个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科技兴林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和空间,探索出一条“走出去学人之长、请进来补己之短”的开放办院、合作办院、借外力发展之路,助推科技创新发展。
强化项目管理也是激活全院活力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在项目申报上,广西林科院通过院学术委员会把关,对正在实施的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及时掌握项目进展、资金使用、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以及措施建议。同时,对各研究所进行目标考核,做到奖惩分明,通过加强管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十二五”期间,全院先后修订完善30多项内部管理、约束、激励机制和办法。
壮产业: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良好成效
时值盛夏,广西林科院杉木研究团队深入到融安县西山林场新建二代、三代国家级良种杉木种子园,实地教授管护技术。“广西林科院是我们香杉产业培育的技术支撑单位,林业技术专家会定期实地指导,确保了良种种子和苗木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了林农的收益。”西山林场工程师何振革告诉记者。
连日来,广西林科院研究团队在林场技术人员的陪同下,实地查看了西山林场2014年、2015年新嫁接的450亩二代、三代良种杉木种子园的生长情况,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种子园今后的管护、目前种子园的挂果情况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据悉,该杉木良种基地总面积5456亩,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杉木良种基地之一,2010年以来累计生产杉木良种2170公斤,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以及融安县当地造林农户提供良种香杉苗木3000万株。
“十二五”期间,依托项目实施,广西林科院选育松杉桉和油茶等良种70多个,油茶、杉木组培技术已成熟,具备大规模生产技术条件,马尾松体胚组培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直接生产桉树、油茶、珍贵树种、园林花卉等种苗超过1亿株,强力支撑了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建设发展。
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生产效益。广西林科院先后选育出包括松、杉、桉、油茶、油桐、八角等树种的一大批良种,其中118个通过国家和自治区级林木良种审(认)定,良种遗传增益显著,为发展现代林业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成效凸显,“十二五”期间,在全区各地建立推广示范点40多个、建立示范林14205亩,辐射推广8万多亩,使良种基地成为带动广西林木种苗产业的龙头。
目前,广西林科院已向社会推广实用技术60多项,派出100多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林场、企业开展林业实用技术推广与转化服务,共举办技术培训班40多期,直接培训林农1万多人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科技创新体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成果转化体现科技服务于生产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把广西林科院打造成为一列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双引擎’的‘科技动车’,支撑广西林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谈起未来的目标,广西林科院院长安家成向记者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http://203.187.172.102:82/szb/html/2016-08/04/content_3292982.htm
中国绿色时报 2016年8月4日 第一版头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成果转化则是让生产力发挥实效的“最后一公里”。
为打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让高冷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深闺,让科研“青苹果”变为产业“红苹果”,“十二五”以来,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在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激活创新体制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了科技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强主体:强化科技攻关增强创新能力
广西是全国林业大省。为支撑广西林浆纸一体化、松脂产业和生态建设,广西林科院加强松、杉、桉三大用材林和油茶、八角、玉桂等经济林的优良品种选育及速生丰产技术研发,以及用材林中大径材培育技术推广,重点突破主要造林树种高世代改良、杂交育种技术以及优质、高产、高抗品种(系)定向选育和种苗快速繁殖技术。
作为松树的代表树种,马尾松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自河南山东,南至广西广东,东自沿海省市,西至四川贵州,覆盖长江、黄河、珠江流域,遍布中国人口密集区,是南方主要用材树种,也是广西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针对过去马尾松育种体系不完善、遗传改良成效缓慢、良种供应严重不足等情况,广西林科院联合中国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南宁市林科所、藤县大芒界种子园、环江华山林场、横县镇龙林场、贵港覃塘林场、区直派阳山林场等单位,以建立高效可持续的马尾松育种体系为目标,经过近30年的系统联合攻关,在多世代育种策略制定、育种技术体系建立、种质资源选择与收集保存、育种群体体系建立、种质创新与良种选育、育种试验与良种生产基地体系建立、良种示范与推广应用等6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获发明专利授权3件,在国内率先建成3个马尾松高世代杂交育种园,培育出林木良种14个。
不仅是马尾松,广西林科院在杉木、桉树等主要用材林树种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的研发上也居全国领先水平。以获奖成果创新高收官,广西林科院“十二五”科技成果实现爆发式增长,无论在全区科研院所中,还是在全国省级林科院中,都进入了前三强。“十二五”期间,广西林科院通过验收、鉴定或结题的科技成果共有206项,与“十一五”相比增长160%,鉴定项目成果总体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部分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各种科技奖励5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全国梁希林业科技奖6项,广西重要技术标准奖7项,广西发明专利金银奖5项。
激活力:打造科研平台重视人才建设
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基础依托。广西林科院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岗位,进一步打造了全国知名的松树、桉树科研团队,并实现了广西第一批院士工作站落户。
“十二五”以来,广西林科院先后获得国家林业局八角肉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木良种基地、国家林业局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生态定位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木本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自治区引智示范基地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形成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格局,为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强力支撑。
广西林科院强化全方位、多领域、多学科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依托特聘专家、首席专家和八桂学者团队,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学术、技术上的带头人作用,有效推进“人才兴院”战略。
“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和送培博士24人、硕士47人,晋升教授(正高)职称19人、副高职称43人,获广西优秀专家称号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5人。
为了培养创新团队建设能力和科技人员团结协作能力,广西林科院共组建了11个首席专家团队,加快推进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同时,重组及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形成生物组培、油茶、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经济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专用肥、林产化工、园林花卉等领域强有力的林业科研攻关人才梯队,以及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等科技产业开发团队。
秉承“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广西林科院还与澳大利亚、越南、泰国以及泰国皇太后基金会等国家和单位在桉树研发、木材材性与加工利用、油茶和松树等方面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与区内外的地方政府、院校、林场、企业等150多个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科技兴林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和空间,探索出一条“走出去学人之长、请进来补己之短”的开放办院、合作办院、借外力发展之路,助推科技创新发展。
强化项目管理也是激活全院活力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在项目申报上,广西林科院通过院学术委员会把关,对正在实施的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及时掌握项目进展、资金使用、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以及措施建议。同时,对各研究所进行目标考核,做到奖惩分明,通过加强管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十二五”期间,全院先后修订完善30多项内部管理、约束、激励机制和办法。
壮产业: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良好成效
时值盛夏,广西林科院杉木研究团队深入到融安县西山林场新建二代、三代国家级良种杉木种子园,实地教授管护技术。“广西林科院是我们香杉产业培育的技术支撑单位,林业技术专家会定期实地指导,确保了良种种子和苗木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了林农的收益。”西山林场工程师何振革告诉记者。
连日来,广西林科院研究团队在林场技术人员的陪同下,实地查看了西山林场2014年、2015年新嫁接的450亩二代、三代良种杉木种子园的生长情况,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种子园今后的管护、目前种子园的挂果情况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据悉,该杉木良种基地总面积5456亩,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杉木良种基地之一,2010年以来累计生产杉木良种2170公斤,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以及融安县当地造林农户提供良种香杉苗木3000万株。
“十二五”期间,依托项目实施,广西林科院选育松杉桉和油茶等良种70多个,油茶、杉木组培技术已成熟,具备大规模生产技术条件,马尾松体胚组培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直接生产桉树、油茶、珍贵树种、园林花卉等种苗超过1亿株,强力支撑了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建设发展。
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生产效益。广西林科院先后选育出包括松、杉、桉、油茶、油桐、八角等树种的一大批良种,其中118个通过国家和自治区级林木良种审(认)定,良种遗传增益显著,为发展现代林业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成效凸显,“十二五”期间,在全区各地建立推广示范点40多个、建立示范林14205亩,辐射推广8万多亩,使良种基地成为带动广西林木种苗产业的龙头。
目前,广西林科院已向社会推广实用技术60多项,派出100多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林场、企业开展林业实用技术推广与转化服务,共举办技术培训班40多期,直接培训林农1万多人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科技创新体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成果转化体现科技服务于生产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把广西林科院打造成为一列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双引擎’的‘科技动车’,支撑广西林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谈起未来的目标,广西林科院院长安家成向记者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http://203.187.172.102:82/szb/html/2016-08/04/content_3292982.htm